近年來,國務院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食品**問題,并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將保障人民群眾食品**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層面。您如何看待我國目前針對食品**所采取的重視態度?
答:今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食品**工作的決定》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切實的保障和足夠的重視都蘊于字斟句酌之間,可以認為是“十二五”期間我國食品**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食品**納入政績考核和實施一票否決,使得官員頭頂上又多懸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食品**是有成本的,農民自身價值的實現需要一定農產品價格來支撐,食品價格向來都是我國CPI上漲*重要的要素,菜籃子米袋子工程毋庸置疑也是地方官員不能懈怠的重要政績,二者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甚是考驗官員的執政智慧。對于官員的考核指標,不應囿于轄區內是否發生食品**事件,而應著重于其之前的預防和事后處理的力度和效果,進行綜合考量。
近年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嚴格保障食品**的措施、制度,比如食品溯源制度等。您認為在國家的大力整治下,采取的這些措施是否有效?近三年以來我國整體食品**狀況情況如何?
答:采取的這些措施有效,食品**形勢整體向好。近三年以來,從上到下,從理念到法規,再到落實,都是逐步向好的。但中國每天消費約200萬噸食物,40多萬家食品生產企業、323萬家食品經營主體、2億多戶農牧漁民,難以計數的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監管難度堪數世界之*,但執法人員的工作狀態卻和這種嚴峻的挑戰不相匹配,部分地區執法處于相對懶散狀態,基層執法不嚴的問題仍舊是監管失守的癥結所在。標準也好,法規也罷,*終的執行狀態都要落實到基層,抓好了基層,才算抓好了監管。否則勢必陷入有機制無執行的怪圈。
今年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相繼出現“甲醛豬血”“工業鹽醬油”“白酒塑化劑”等事件,不斷引起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您認為目前打擊非法添加、打擊食品行業違法犯罪還存在哪些盲點和不足?
答:比如非法使用的皮革膠囊事件,從監管層面反思,十年前“皮革奶”事件出現時就應該引起足夠警惕,皮革水解蛋白和工業明膠是孿生兄弟,前者查獲非法添加,后者也應該順藤摸瓜,嚴加監管,那就不會蓄積爆發,導致今年“地震”。
另外,這個問題我想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談。除卻類似皮革廢料這種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非法進入食物鏈而導致食品**系列問題之外,更糟糕的是飛速發展的中國制造業主動將國外的垃圾和廢料作為可回收原材料的廉價來源,發達國家也樂得將未經處理的垃圾出口到中國。一些大大小小的中國企業不遺余力、不計環境成本地對這些廢棄物進行提煉回收,以高污染、高能耗為代價切實變廢為寶,換取些許可憐的微薄利潤后重新運回發達國家。一進一出間,污染不可避免。如此污染大背景下,初級農產品的**性受到很大威脅,鎘污染大米就是典型案例。另外,加工食品的添加劑被工業原料取代的幾率也增加,農藥廢渣鹽,工業鹽醬油等都是典型案例。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也應該轉型為環境友好的綠色工廠,從根本上遏制一系列工業產品濫用而產生的食品**問題。
展望2013年,保護食品**仍舊是人民生活中的重大議題。對于推進食品**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您有哪些建設性意見?
答:三十年飛速的工業化進程,在環境污染方面留下的隱患,或許會在不遠的將來逐漸集中顯現,這是食品**問題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食品的摻假摻毒可以通過誠信重建、重點嚴打等措施得以遏制,但環境污染本身造成的食品**問題則復雜艱巨得多,好比一滴墨水滴進了一盆水中,進易出難。我以為,首先要把環境保護作為農業補貼政策的核心內容,效仿歐盟對農產品價格支持補貼政策,建立以環境保護為核心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將農藥科學使用和重金屬污染的預防治理作為體系中的重要參數;再則,對化學農藥要從低價管制變為高價管制,對生產低毒高效農藥廠商依舊可以實行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但高毒和限用農藥的廠商則去除補貼,大幅增加稅收,降低廠商生產意愿;第三,則要強化推行綠色GDP的政績考核,阻斷地方官員飲鴆止渴的盲目工業化趨向,從根本上緩解重金屬污染狀況;第四,重典治亂,應當提高懲治食品**的刑罰力度。
**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食則以安為先,紙上談兵易,狠抓落實難。在經歷19世紀末快速工業化后,20世紀初美國的媒體和報紙上大量曝光食品**問題,成為了一場每個人都關心的社會運動。當下中國消費者也處于類似的食品**十字路口。監管百密難免一疏,并非阿Q式的自我安慰,食品**風險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也是發達國家面臨的主要社會風險,至多僅只是風險程度的區別而已。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關鍵在于踏實做,認真做。